1.EF 35mm/2的问题
你如果仔细观察,很多广角镜头的前镜片都不大(不包括鱼眼)
这跟暗角没有关系
镜头都会有渐晕现象,四角的通光量和分辨率会比光轴附近有所所衰减,属于正常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广角镜头上要比中长焦距段明显些。
不过收缩光圈后会有明显改善,而数字相机上使用这个镜头只用了像场中心大部分,四周很多都没有用上,所以这个头光圈收缩两档后可以放心使用的。
不过这个头在APS幅面的单反上视角就相当于标准镜头了,就不算广角头了,买来是为了代替标准镜头的么?
2.关于渐晕和眩光(摄影知识)
【渐晕】: “由轴外发出的充满入瞳的光被部分遮拦的现象叫渐晕”。简单的说,边缘入射的光线会受到光圈前后镜片大小的限制,特别是远离光圈位置镜片大小的限制,无法像中央入射光线那样充分利用光圈孔径,从而形成暗角。拿其镜头对着镜片看看,当镜头倾斜到一定角度,光圈开口就会被前后镜片边缘遮挡一部分,角度越大挡得越严实。
有两种方法可以消除渐晕暗角。一是收缩光圈,二是增加光圈前后镜片的大小
现代相机的镜头,往往采用多组镜片矫正色差,相差,畸变等失真,一块镜片两个面,镜片表面越光滑,透光性能越好,然而由此也带来了问题,光线穿透数组镜片的同时,会在其间多次折射、反射,形成不需要的“杂光”,这些杂光给画面蒙上一层灰雾,形成一块块光斑,甚至改变画面的透视关系。这些讨厌的杂光对画面的破坏便是通常所说的“眩光”现象。为了减少眩光,人们采用了多层镀膜技术,减少镜面的反光,同时在镜筒内壁增加了吸收光线的涂层,加装遮光罩等措施,但要想绝对消除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光源在45度斜上方时,眩光最严重。
【眩光】 严格的讲,只要有光线射入镜头,就会产生杂光,采用多层镀膜的镜头和UV镜消除杂光的能力较强,除此而外就是拍摄时要注意的事项了:
无论何种角度拍摄,一定要用遮光罩。镜头视角以外的金属,玻璃,水面等反光物质同样会形成杂光。遮光罩内壁涂有不反光涂层,避免粘上油污,要定期清洗。
用皮吹随时吹扫UV镜表面的尘土,不要小看石英颗粒形成的反光。
用不反光的黑纸板在光源方向遮挡。此时应注意,目镜中的画面要小于实际拍摄的画面,避免在画面中留下黑印。
最后一点,拍摄时应细心观察,尤其是逆光拍摄时,往往一张好的作品会因眩光而报废。
大图,你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图片,很多的。这里只能发这么大的了
3.光学系统的渐晕现象
在理想情况下,轴上点和轴外点的光束都受孔径光阑的限制,有基本相同的光束孔径角,如果视场不太大,整个视场的像面照度基本均匀。
然而在实际光学系统中,轴外点成像光束往往受其他光学零件通光孔的限制,结果是轴外点的光束孔径角比轴上点的小得多。这是因为要使轴外点也以充满入射光瞳的光束成像时,那些远离孔径光阑的透镜需要有相当大的直径,并且对全孔径轴外光束校正好像差也非常困难。
因此,为了改善轴外点的成像质量、也为了光学零件的横向尺寸不特别大,常用适当减小某几个透镜直径的方法来对轴外光束作必要的限制。这种轴外点发出充满入射光瞳的光束被某些光学零件部分拦截而不能全部通过光学系统的现象,称为光束渐晕。
轴外点离光轴越远,拦截现象(即渐晕)越严重,结果是视场外围的像面照度大大降低。当然,绝大部分光学系统都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渐晕。
4.渐晕光阑与视场光阑
光阑的定义:光路中的不透明遮光片。
渐晕光阑的定义:轴外光束被拦截的现象称为渐晕,产生渐晕的光阑(遮挡了轴外光束的光阑)就叫做渐晕光阑。
举例:望远镜的物镜外框(物镜座)、望远镜的消光环、调焦座内管口等。
视场光阑的定义:决定光学系统视场大小的光阑。
视场光阑一定位于光学系统的某个焦点或焦平面上。例如天文望远镜的视场光阑一般位于目镜体内、镜片之前,这个位置是物镜的焦平面也是目镜的前焦平面(两个焦平面重合即为“合焦”)。
一般来说,对于给定的光学系统,渐晕光阑可以有多个,但视场光阑只能有一个,或虽然有多个但只有一个有效。
参看这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影入门网 » 渐晕现象和镜头的关系(EF35mm/2的问题)